2015-05-11

[Thesis]_Thesis Review_Urban Crack

 (Source:宛育老師




--- 01_urban crack
在我們的城市環境中,存在著許多裂縫,這些裂縫各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些縫隙微小,如同城市中許多水泥房舍間狹窄的後巷空間,卻是人們生活的延伸,生活開始向外蔓延。有些裂縫則是巨大的,如同地底城市一般,裂縫就是人們生活的空間。

但是在台北,卻有一條巨大的裂縫從以前到現在持續分割了我們的城市---過去是河道,現在是高架橋的新生北路。這條縫隙切割了城市兩邊人們的交流和活動,人們的生活在這裡被切斷了蔓延的機會。

所以我企圖重新縫合這一條都市與建築空間的裂縫。

對於這樣一條切割都市紋理的裂縫,現有存在的縫合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如同清溪川一樣,全部開放。一種則是如同high line,完全保留,都作為城市空間的解放,也創造城市活動的新機會。但是,我的畢業設計想探索的是在保留與打開間尋找適合都市及建築空間的另一種解放方式,並且順著城市的大紋理去決定適合的縫合程度。

這種存在於生活中,讓我們的空間與活動更加緊密的縫合元素,則是我們的光。光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切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及空間。而這些裂縫,都是光進入的契機。因此,衍生出來的,則是光在城市中串聯生活的可能性。



---02_ light experimentation
於是,首先進行光和環境的實驗,這些物質假設的不只是環境,也是空間。在這充滿空間與空間之間的裂縫,光扮演了串聯與序列的角色。也企圖得出光在物質中的影響,以及如何控制光。

觀察當穿越的環境分別是氣體、液體、固體時,光線會有不同的變化。最後發現存在於環境中的介質屬性,也就是粒子,會影響光線的狀態。例如愈濃密的霧,會讓光線在霧中不斷反射充滿整個空間,也開始產生許多不同的空間界面,與活動界定。光線穿越充滿縫隙的固體與緊密的固體又會呈現不同的狀態,也因此產生許多創造空間的可能性。

而這些不同粒子所組成的空間,就會形成不同的光線邊界;不同狀態的縫隙,容納了光以後顯示出不同的模樣,所以我希望藉由這個實驗所獲得的啟發與歸納作為我解放空間的基礎。


新增說明文字

 ---03_ bath & market event
下一步則是利用事件審視光和空間的關係。

選擇我認為與生活最密切相關的食和浴兩個事件。首先,解析兩個事件中各種元素,包含自然與建築的,如何影響和創造光的旅程;並且從中各選定四種旅程來更進一步討論不同的主題。之後,再將這些剖面重新組構,再一次檢視新的光和空間的關係。


---04_ layer
最後,在藉由光實驗與空間拼貼探索空間原形的過程,我認為影響都市與建築空間,最重要的概念是層;是空間的疊加,以光串聯。

層是一種連續的序列,是一種介面,會控制光線在其中的節奏。在其中每一次光線的變化或轉折,都是一種空間的可能性。

//

回到一開始所談的城市縫,會有不同的解放方式讓城市開始出現不同的層次。希望新生高架橋開始由南向北逐步解放,光開始蔓延城市,生活開始蔓延城市。

藉由光打破橋樑及水泥地面對於河道的封蓋,但同時保有垂直活動的可能性。因此,是一種水平性的縫合城市空間,垂直性的解放並聯結建築空間,也藉以挑戰光與綠色生活的可能性,將生活在都市水泥叢林的居民,藉此獲得呼吸的機會。

另外在逐步解放的過程,我的設計選擇在南京東路以南的區域,作為新生高架橋解放的起始點、一個綠色呼吸廊道的出發點。

--- 05_zone analysis/program
尋找與基地周圍串連的機會,來縫合這一條縫。

第一個串連的可能是華山。
華山這一區充滿了許多不同的活動,展覽、野餐、騎單車、遛狗、散步等;對我來說,那是一種綠色的生活,希望將這種綠色生活向橋上蔓延,向建築有層次的延伸,從外而內,也由內而外,一層層的漫入,讓都市人們都可以享受這樣的生活,並且與旁邊的光華也能產生串聯。

第二個是在長安東路與新生高架橋交界的路口處。
在這裡有許多汽車交會,低矮的高架橋影響巨大,但相對,這裡會有許多視線的交會,於是橋體在這裡解體成框架,並且讓生態在這裡蔓延。

第三個則是南京東路與林森北路之間。
白天南京東路的上班族,到了中午用餐時會越過橋體往林森北路的餐廳前進。但目前因停車場空間的占用導致人們只存在一個交會點,切斷了兩邊的生活。因此希望藉由食堂與市場活動增加兩邊人們的交會點,形成橋下新的參與者。

夜晚的林森北路充滿了許多飲食與飲酒場所活動,但是卻缺乏一個暫時停留的場所。因此企圖將人們連結到橋下的空間,提供休憩的場所,並配合置入新的活動。新置入的program為澡堂與食堂,提供飲酒與用餐的人們一個洗浴的場所與配合林森北路夜間飲食活動的延伸。

所以第三個點,縫合的不只是兩側的活動,還包含白天與夜晚的活動在橋下的空間交織。


---06_site plan
第一區是Green Ramp,是悠閒、綠色生活的蔓延。
第二區是Sky Tree Island,是生態、複層的綠。
第三區是Relay Station,是食和浴,是日夜生活的交替。


Zone 1_Green Ramp


Section 1
因為光線不同路徑所經過的不同元素,對於都市立面造成不同的層次。建築物上層映照水光,是最淺的層,但會對整個區域產生最大的影響,因為水光照到鏡面大量反射;中間層光線穿越樹縫抵達廊道,和人們一樣,開始深入建物;最下方則是水光影響下方商場,建物開始退縮。

都市的表情因為光開始產生改變。


Section 2
人們順著華山的進入的軸線進入到一個廣場,用樹圍塑出使用者行走的路線,而當人們進入到大坡道以後,希望利用樹的疏密與光的亮暗來影響和創造人們的活動。而當在這個序列進入橋下夾層時,最後的亮區,是與對面廣場的對望;讓橋上的人們與廣場的人們產生視覺上的串聯。




Zone 2 _ Sky Tree Island


 Section 3
在剖面這段路徑中,人們開始穿梭在樹叢之中,可能在樹下,可能在樹梢;開始享受不同因為樹與光產生的關係。在這裡,樹葉之間的縫隙也是一種粒子。會因為這種亮與暗產生一種引導的節奏;引導人們抵達最後如同樹屋的休憩空間。

而且當下雨的時候,水盤會一層一層的回水,到每一層都會與底下活動的人們產生關聯,最後回到了這條河道,雨水呼應。


Elevation

從立面來看,兩側的樹是非常濃密,向叢林一樣,中間有綠蔓延,但配合車道的存在,所以是淺的、淡的。因此,不會只有垂直的層次,還會因為基地紋理產生水平的層次。






Zone 3 _ Relay Station


Section 4
回應到希望上班族與橋能夠產生更多交會的機會。因此提供上班族用餐空間不同的路徑選擇,可以帶著便當前往草坡上用餐,也可以進入橋下的市場,或者穿越橋體前往林森北路的餐廳。


Section 5
夜晚的時候,林森北路的人們可以順著光在霧中的痕跡引導前往浴場。在這引導的過程中,霧的濃淡並非均質的,而會根據街道中的開放程度決定濃淡。這也回應到前方實驗,愈濃密的霧,會讓光線在霧中不斷反射充滿整個空間;人們在其中可以感受到的特殊經驗。


Section 6
除了基地向外擴展的切片以外,行走在河道的人們也會因為上方空間的不同而感受到不同光線的層次。每一個光線深入的機會,也都是橋上人們和橋下人們對話的機會;像是橋上橋下的人們因此被串聯起來。泡腳的人們擾動水影響水光,於是下方的人們感受到不穩定的光線。








///

最後,這些向外觸角延伸的斷面,又會因為行走在其中的人們串連這些斷面與斷面,會形成在其中行走的不同經驗。並且,這些串聯的機會,也會依循著這些與周圍串聯的原則,會慢慢地向北蔓延,擴展到整座新生高架橋。

於是,新生高架橋這條城市的縫依然存在,但是不再阻隔兩邊的世界,而是將人引進來,在這裡產生新的生活、新的交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