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4

[Exhibition] Ninagawa Mika @ MOCA Taipei

/臺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

其實看展之前不知道蜷川實花是誰,只是好像在某一個瞬間,突然接觸到很多關於這個展覽的訊息;絢爛的顏色,繽紛的畫面,強烈張揚的美。
然後被吸引。



/排隊的人潮

出門前臺北的天氣開始轉陰,飄起了綿綿細雨,一陣一陣的。
原本以為抵達的時間算早,早上十點過一些,卻沒想到現場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一瞬間有點退卻,但又覺得特地出門卻什麼都沒有做就又回家實在有點蠢的行為。

但沒想到,這隊伍一排就是三小時,沒有帶任何糧食的我餓得飢腸轆轆,只能憑著一股毅力撐著。另外,看著大家都是成群結隊的來看展,只有自己是一個人排著隊,有一點小感傷。

進場的時候恰好碰上下午一點的導覽,或許也是種剛好;沒有聽導覽的看展總是走馬看花,尤其是這種藝術美學的事物。每個人看一幅畫各有各的體會,但如果最後只是留下「哇,真美」的印象就浪費了。



/花

蜷川實花對花有一種熱愛,直覺的、本能的。能看到大量以花為主角的作品,但這不是真正大自然中花的色彩,而是經過安排的,如同戲劇一樣。

其實,蜷川實花一開始拍的是黑白照片,但或許是兩極化的發展,黑白到極致變成了濃烈的色彩,但呈現出來的卻不是歡樂的氣氛;在看這些作品的時候,總覺得帶有一種很難形容的悲傷和不安定。
帶有一種:喧囂之後,然後呢?

/花與光

某種程度反映了現代媒材與藝術的結合。當陽光穿透貼了花的窗,那顏色映照了整條走廊。


/金魚

金魚,人類欲望下的產物,人造的,不適應於大自然的;最美的時刻是在人類的玻璃與缸中。人們喜愛牠,覺得能帶來富貴與好運,又能擋災。牠們生命期短暫,美麗又脆弱的生物。


其中一幅很喜歡的作品。
只有一隻金魚,在最底部游著。綠色應該帶來寧靜,但卻只感覺到虛無。

/金魚街 @香港

導覽先生說,王家衛的電影也曾來金魚街取景(我沒看過),覺得蜷川實花的作品會有某種程度的聯想到王家衛的電影。或許是在多個文化交會的地帶,總會產生一些不同與其他純種地區的美學。可能帶有一種畸形、衝突的美學。

金魚街像是人們慾望的體現。
金魚被裝在一袋袋綁成三角形的透明塑膠袋中,看上了就提走袋走,消費性的。

導覽先生有提到關於消費社會與需求,對於攝影作品的影響。但老實說,沒有很懂。




/櫻花

日本人是很愛賞櫻的民族。
那年發生三一一大地震時,櫻花開的正美正好,樹下卻空無一人。

/人物像

蜷川拍了大量的藝人,女星居多,但這些作品都有一種不是為了表達畫面中的人物,而是把藝人當作蜷川實花自己作品的配角的氛圍。所以當一眼晃過去,下一秒卻回想不起哪位女星配著哪個畫面與構圖,只留下蜷川實花自己的印記。

反而是男星的部分,作品量雖較少,但在人物臉部光影與構圖上顯得細心許多,也沒有喧賓奪主的企圖。

問為什麼?導覽先生說,或許是動物的本能;對異性的偏愛。

/走廊盡頭的唇


蜷川實花對嘴唇也有偏愛,但某種程度說是隱喻著女性的那個地方(導覽先生說的)。

女生的嘴唇性感,也是慾望。

/自畫像

剖析自我攤在大眾鎂光燈底下,對自我需要勇氣,有時也會帶來傷害。創作者有時在某一部作品洩漏過多自我之後,下一部作品就會銷聲匿跡。

在這樣的情況下,思考或許是,當把自己過度坦承在他人眼光之下,其實會陷入某種自我瓶頸,因為已經失去了完全屬於自己的部分,那沒有人可以評斷的自我。人類的某種美是因為在皮囊之內,都有著默默培養起來獨特且與眾不同的小世界,就像是養分一樣,滋養著外在的自己;一旦小世界被發現了,也就不驚奇了。

另外有一個展間不對外開放拍照,關於男性的生活攝影,不同於以往螢光幕下的光鮮亮麗;拍攝的地點多在飯店,很生活化的,帶有某種誘惑性的肢體語言。

/種一棵樹

蜷川實花離婚當天的作品。
拍櫻花,吉野櫻,飄落在水中的櫻花花瓣。

/忘了是什麼主題,好像跟演唱會有關

人們在現實的生活中段短暫脫離的瞬間,像是一種儀式,每個人都舉起手吶喊,宣洩。


當走到蜷川實花的動態作品與周邊商品的展間,整個導覽也告一個段落。但最不能錯過的,是在樓梯間放映著蜷川實花說明各個系列的創作理念;或許不能在短短兩個小時內就非常深刻的體悟到什麼藝術的理念啦,創作者想表達的心情與意志,但至少是個初步認識的開始。


/當代藝術館出品,品質有保證的門票

-

星期日的短暫出遊。
總覺得自己記憶力不太好,下午才看的展覽,晚上就快忘光了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